<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beat365官方app下载手机版_世界杯365网站打不开_365bet官网网址是多少能源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管理

        农村供暖难题如何破局?

         时间:2023-02-09       大    中    小      来源:

         

          图为河北省围场县城子镇桃山村易地搬迁安置区环保地源热泵采暖技术和外保温墙体材料,项目总投资近200万元,已实现集中供暖。 记者邓佳摄 

          春节期间,当游客走进北京市门头沟区桃花溪农家乐餐厅时,温暖迎面袭来,一排排壁挂电暖气驱散了寒意。农家乐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取暖要烧煤,又脏又呛,还要操心看着炉子。现在用上电暖气,干净卫生又省事。”

          与城市不同,“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工作面临着复合型经济性难题和农村建筑能效提升相对滞后的困境。”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强调,农村地区的清洁取暖涉及资源可获得性和经济可承受性等问题。

          在向“双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农村清洁供暖如何破局?在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专业委员会与中国能源网主办、北京中能网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两场先导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

          农村清洁供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近年来,我国农村清洁取暖取得积极进展,带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回顾多年来散煤治理的经验和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表示,农村清洁取暖是对全国、京津冀和汾渭平原PM2.5浓度改善贡献最大的措施,分别占减排总贡献的26%、39%和35%。

          “当前,农村清洁供能还需要围绕低碳去考虑,进一步的节能和零碳技术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和要求。而现阶段无论是建筑节能还是低碳转型,面临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指出,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挖掘二者的发展潜力是农村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在杨旭东看来,农村是巨大的产能基地,如何切实发挥巨大产能潜力还面临很多挑战。“这需要优先考虑就地消纳、发展分布式电力系统,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全面电气化,助力农村从零碳能源消费者成为零碳能源供应者。”他说。

          “现阶段,开发风、光等新能源不仅能够解决农村用能的问题,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分布式能源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从农村分布式能源利用的现状看,一方面,农村分布式资源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各地方基本以就地取材、就地利用的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占比不断提升,初步测算今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有可能超过5000万千瓦,其中,在新增光伏装机中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和户用光伏各占1/3。

          我国农村是否有足够的潜力来发展清洁供暖?“十四五”期间,结合我国自身的风、光资源禀赋来说,城市和农村的分布式风、光的利用潜力和应用前景如何?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阳介绍说,目前,我国风、光资源开发的主要限制因子不是风、光资源自身禀赋,而是土地资源。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发现,我国中南部19个省份100米高度分散式的风电技术开发量可以达到接近30亿千瓦,分布式光伏的技术开发量为37亿千瓦。此外,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在中东南部一些电费较高的省份开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回报率十分可观。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有很强的经济性。”落基山研究所中国电力部门总监刘雨菁指出,2020年之后针对分布式的补贴已经很少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动力基本靠经济性支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强,其背后逻辑对标的是零售电价而非批发电价。另一方面,随着储能技术的进步和电力市场发展的进一步成熟,光伏发电能够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去寻找议价最高的交易时间和交易方,未来,光伏的商业模式将变得更加灵活,资产打包也将更加聪明。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向商业化发展 

          “当前在光伏项目融资方面出现两大变化,一是针对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融资分化出了两种主要的商业模式:传统的第三方投资和创新性的业主自投。二是市场中专业化的服务成长起来了,专业化的投资团队不仅降低了前期投资的门槛,也推动了工商业在分布式光伏中的参与。”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说。

          刘雨菁也指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正在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推动。“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长距离输电系统,未来如何提高既有资源的利用率是加速电力系统转型的必要手段。”

          在政策层面,中东部地区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潜力目前是被低估的。以长三角地区供暖需求为例,通过分散式电源配合当地电气化的制冷和制暖方式,可以大幅减少对新建煤电的需求。此外,由于分布式电源在发电资产存续期间需要比较多的本地运维支持。因此,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当地就业。刘雨菁建议,“十四五”期间,需要从3个方向发力:提高行业规范空间、提高分布式电源自用比例、提升资产收益清晰度。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李琼慧指出,以农村屋顶光伏为例,当前就面临上网难、价格收益不匹配等问题。

          “在探索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商业模式时,不仅需要考虑发电收益,环境效益也需要被统计进来。”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际部主任姜昊告诉记者,目前,青海省一些农村地区正在探索清洁能源供电供暖。他建议,需要从系统化的角度增强农村对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一是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途径;二是在规划执行层面,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三是积极探索包括电价、补贴等激励性的政策支持手段,通过提高经济收益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四是在执行推进层面,保持示范先行、再适度铺开的节奏,进而为可再生能源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落地环境。

          农村供暖:既要暖也要省 

          近年来,很多地区对农村清洁供暖进行补贴。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为例,2019年开始陆续为农民免费入户安装天然气供暖设备。“前3年使用有补贴,每年免费用1200元的天然气。”莱芜区杨庄镇杨庄村村民暴正水说。早在2019年,杨庄村就已经完成了天然气壁挂炉的安装工作,村民们对新的供暖方式接受度很高。

          当然,也有人觉得燃气取暖有点贵。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康庄镇端丁村的高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安装天然气管道,我自己拿2500元,国家补贴5000多元。现在把燃气炉温度定在37摄氏度,如果天不太冷,一个月差不多要花700元—800元。但是屋里要暖和,燃气炉温度得调到六七十摄氏度,有点用不起。”

          当地的技术人员告诉高大爷其实可以更省燃气费。原来,高大爷的自建房没做保温,只有两层砖,窗户玻璃都是单层的。为了敞亮,房子的门窗又大又多,“有点热乎气也跑没了。”他建议高大爷在房子内外包括屋顶贴反射膜,再贴保温板,门窗换成双层断桥铝。“这样改装后,一平米花费不到10元,400平方米的房子,总共只要花费4000元,烧气3年就省下来了。”这位技术人员说。

          天然气虽然好,但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2022年冬天,一些地区出现了天然气供气量不足等问题。专家们建议,可以在农村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天然气的依赖。

          农民的话也证实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2022年,户用(光伏)的装机前3名分别是河南、河北和山东省。”彭澎透露。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热泵。“热泵代表了未来供暖发展方向,而热泵+的复合系统不仅是未来建筑供热供冷的重要形式,也是建筑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徐伟指出,在横向上,“热泵+模式”不仅能够发挥多能互补、优化配置、平衡投资等优势;在纵向上,“热泵+电网”交互的同时能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从横纵两向看,“热泵+系统”能够推动建筑用能的清洁化、高效化、低碳化。(记者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