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玉军 王乃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面对疫情冲击,安徽亟须从更高层面集成文化和旅游融合要素和支持条件,系统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广度与深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目标导向,明晰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铸魂、文化赋能的内涵要义,不断探索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提升文旅产品文化内涵。大力实施“文旅+”战略,拓展文旅与山林、河湖、草原、农业、工业、科技、体育、健康、养生等领域融合,深度赋予相关领域“徽风皖韵”文化底蕴。安徽省区域文化丰富多样,既有徽州文化、皖江文化、巢湖文化、大别山文化、淮上文化、中原文化等地缘性文化,也有宗教文化、诗文化、中医中药文化、戏曲文化。将多元文化样态与旅游产品设计、市场推介等紧密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质,增厚旅游的文化底色。
二是推动文旅业态多元化融合发展。旅游传统要素与新要素纵横、垂直立体化延伸拓展,是文旅融合发展和新业态衍生的根源。比如,在观光业态基础上,延伸休闲、度假、康养、节事等文旅新业态。文旅业态多元化不仅体现在产业形态上的立体化延伸,还体现在价值链上的延展,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群。以文旅场域为载体,在创意驱动、科技催化及市场引领下,实现科技介入、文化创意与旅游服务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市场范围,还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和延伸,引发产业创新升级,带动多业态协同发展。当前,安徽省应继续以融合创新引领文旅发展为抓手,立足“文旅+”“+文旅”多元产品、业态、市场开发,推动文旅产业立体化、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是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品牌体系。要在“美好安徽,迎客天下”全省统一品牌形象下,着力细化品牌定位。结合安徽东西南北不同的地域风情,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皖西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区、皖北历史文化旅游区四地创设分立品牌,进一步凝练地域文化与自然特质,以“文化+核心要素”为基调进行精准定位,打造异彩纷呈的旅游形象,在全省形成空间嵌套品牌结构体系。这既能保持文旅品牌相对稳定,又可以顺应市场变化的客观需求,进而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营销渠道,大力彰显安徽省域独具的东西荟萃、南北交融的山水人文魅力。
四是构建立体化文旅营销格局。新时代背景下,安徽大力推进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需要精简观光类产品,丰富文化体验、文创类产品,创新产品宣传推广,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和影响力。
新媒体发展为文旅品牌和旅游形象打造提供了更多选择。文旅营销要重视新媒体快捷传播的速度优势,也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固有传播优势。为此,应坚持线上线下、新媒旧媒、自媒官媒结合,多措并施,不断提高安徽文旅品牌曝光度。以高质量文旅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为主线,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加强与周边省市交流合作,共同推出跨区域文旅产品和线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在沿线国家设立文化和旅游宣传交流平台与窗口,展示“皖风徽韵”文化旅游魅力;同时,加强对日韩、欧美、东盟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协同形成立体化营销格局。
五是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水平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随着文旅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健康文明、低碳绿色、文化体验等高质量文旅消费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文旅的深度融合,不断孕育出文旅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微度假、微旅游、近郊旅游、无目的地旅游、露营旅游、自驾旅游、夜间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消费呈现出小众化、个性化、破碎化等特征。提升安徽旅游服务效能必须顺应文旅消费趋势,契合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及时融入订制化、个性化、碎片化、即时化、智能化等现代服务要素,为不同市场细分群体提供特色鲜明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消费者体验舒适度和时代感。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旅游与会展学院)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