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地方文化

        平定冠山:牌坊文化韵味长 (上)

        beat365官方app下载手机版_世界杯365网站打不开_365bet官网网址是多少政府 www.hbysdy.com 2013-01-09 10:34 来源:阳泉日报 放大 正常 缩小

            人们都说,平定冠山四季皆景:春来花香鸟语,泉鸣洞谷;夏至苍翠葱茏,凉爽宜人;秋时金果飘香,红叶霜天;严冬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古时平定州境八景之一的“冠山雨过”,则更令人赏心悦目。古时,平定称“榆关”,因上城古有“榆关门”而得名。冠山的古碑上就有这样的记载:“榆关,群山所环也,然以名山称者,惟冠山焉。古木时花,霞蔚云兴,峻岭巍峰,干霄参天。无轮蹄之喧,绝嚣市之声。”所以古人称冠山为“群山之冠冕,亦即州境之嵩、泰、恒、华也”。如今交通便利,冠山更是四季游客不断,人们游览之时,慢慢咀嚼古人的赞美之词,越来越感觉并非浮夸。
              冠山同天下所有名胜景观一样,饱含着既自然又人文的儒雅风格,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着称于三晋,它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这座文化名山的辉煌。冬季到此游览,如果感觉自然风光略显逊色的话,那就好好品味人文景观的迷人之处,其中切莫忽略山上的五座牌坊。
              牌坊又叫牌楼,用石料建造的牌坊也称为石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是以牌坊作为山门的。冠山上现存的五座牌坊,造有所由,各有其名。
        一 冠山坊
              “冠山坊”就是进山牌坊,也即冠山的山门。从平定县城驱车直达冠山,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个牌坊。此坊兴造于1980年,四柱三门,钢筋混凝土结构,气势恢弘,蔚为壮观。其时,改革开放之春风遍及神州,平定人力倡恢复文化名县声誉,所以就在距县城4公里而又象征平定文化的名山上建造了这座牌坊。坊额悬挂着“冠山”二字,引人注目,标明山名,由平定籍老干部孙竹庭题写。从此,冠山逐步增添新景,逐步建造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国家1A级旅游景区。
              冠山坊的楹柱逢年过节都要贴对联,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是辛卯年秋季祭孔大典的楹联。为了纪念平定文献名邦得名两百周年,平定一中于2011年9月28日在冠山书院隆重举行了孔子诞辰2562年祭祀大典。其时,冠山坊悬挂出巨幅竖标:“看文献名邦双百庆,灵光普照;喜千年书院正逢时,圣泽长流。”冠山坊的楹联是:“前圣后贤,冠山文脉千秋景;开来继往,三晋书香第一门。”简洁的联语,擎天柱地;丰富的意蕴,汲古涵今,有力地烘托出冠山的文化氛围。
        二 科名坊
              从资福寺西侧沿着瓢饮亭向北的攀山路而行,一道陡峭的石阶宛如云梯,上面巍然耸立着一座汉白玉石坊,那就是1989年迁址重建于此的“科名坊”。这座石坊四柱三门,横额题书“文献名邦”,故也称“文献名邦坊”;又因其原址在县城西关春秋楼通往南天门古道的峡谷路口,旧为红砂石材质的四柱三门石坊,所以平定老百姓俗称其为“红牌楼”。
              位于南天门的科名坊何故登上了冠山?如今科名坊石柱下立有一块小碑,上刻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平定周璧《迁址重建“文献名邦”坊书后》,简述了石坊来历:“戊辰(1988)季秋,挚友王谦子益、池长胜必卿联名惠函,谓平定决定重建被毁之科名坊,因南天门故道废,将位之于冠山。两兄受中共平定县委嘱,命璧依原作书坊额及楹联。”这段话把迁坊的时间、地点、缘由讲得清清楚楚。
              “文献名邦”是什么意思?据有关辞书诠释:“文”是指有价值的人文资料,“献”是指学识渊博、熟悉掌故的贤者,“名”指声名远扬,“邦”原指诸侯封国,后来借指地方。所谓“文献名邦”,就是人文荟萃、贤才辈出、声名远扬的地方,也常常被人们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地区的称誉。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文献名邦”的地方,除平定之外,大致有五个,分别是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孟子的故里山东邹县、明清时期出了很多会元和状元的苏州、宋绍圣年间(1094—1098)曾冒称文献名邦的云南大理府以及有着古舜遗风的浙江余姚。
              清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乡试,平定人一举15名登榜,占到了全省中式人数的五分之一强,其中李绳宗考中了“解元”(山西省第一名),王朝翰等9人为举人,潘令等5人为副贡生,从而使平定闻名享誉三晋,民间也有了“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二定里面数平定”之说。嘉庆十六年(1811),新任平定知州吴安祖为表彰丁卯科乡试所取得的成绩,特意在平定县城西的通京大道南天门上建起“科名坊”,横额题书“文献名邦”四字,两侧题书“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从此,平定“文献名邦”的美誉成为平定崇尚文化、人才辈出的一张亮丽名片。
              科考是封建时代读书人进身入仕的一种途径,在全国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在省城)和会试(在吏部)大比中,各个地方录取名额的多少,标志着一个地区的荣誉,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层次,也是奠定一个地区能否成为“文献名邦”的基石与硬指标。古人不尚虚谈,知州吴安祖到任伊始就在进入平定的要道路口建起“文献名邦坊”,一因嘉庆丁卯科乡试平定中式人数之多质量之高,还因平定有着浓厚的重教崇文之风。况且,嘉庆丁卯科乡试的辉煌成绩绝非偶然,它是自宋元以来以书院文化为先导的古州文明的有力体现。吴知州总结灿烂辉煌的历史,昭示冠盖相接、生众繁衍的未来,这正是他倡修“文献名邦坊”并亲自书额撰联的初衷,而绝非一时冲动的浮夸与溢美之词。

        附件下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