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阳泉特产

        平定常家沟的砂锅

        beat365官方app下载手机版_世界杯365网站打不开_365bet官网网址是多少政府 www.hbysdy.com 2016-03-04 17:27 来源: 放大 正常 缩小

          一条扁担弯又弯,常家沟里把货担。锅套锅来罐套罐,壶盆瓢碗草绳圈。肩上一拭不够担,又添了十二个大砂坛、二十四个油灯盏。河北获鹿摆地摊,霎霎卖了个底朝天,一数银元两块半,还有制钱三吊三。——歌谣(清)《卖砂锅》 

          平定县城以南3公里的常家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从空中俯瞰,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颇为壮观。而真真让常家沟村闻名于世的则是砂锅,砂锅只是砂器的一个独立品种,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最为普遍的是砂锅,久而久之砂锅也就成为了砂器系列产品的代名词。上世纪中叶,着名歌唱家郭兰英的一首《夸特产》: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 

          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    

          …… 

          阳泉煤炭有名声呀儿呦 

          平定的砂锅亮晶晶……” 

          让平定的砂锅唱遍了三晋大地,唱红了大江南北。而常家沟则是平定砂锅的最主要的产地。这亮晶晶的砂锅,就是特指常家沟出产的薄小锅。 

          《后汉书》载:“王郎起兵,光武西奔,饥寒疲惫,到上艾,避一山沟,入道旁茅舍,一老者施豆藿米粥与光武,饥寒俱解。”意思是王郎(新莽末赵国邯郸人。初以卜相为业,自称为汉成帝之子刘子舆。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拥立他为汉帝,都城邯郸)起兵的时候,光武帝在蓟地(北京一带),王郎发布公告悬赏缉拿光武帝。光武帝向西逃跑,逃到上艾(今平定)一个山沟里时饥寒交迫,非常疲惫。见道路旁边有一间茅草屋,便进去讨一碗饭吃,里面一个老婆婆给光武帝煮了一碗豆叶菜小米粥,光武帝吃后立刻精神焕发。因为当时光武帝还是大将军,所以老百姓把这条沟称作“藏将沟”,久而久之被人们叫成了“常家沟”。 

          明朝洪武年间,常家沟赵氏的始祖叫赵克敬带着两个儿子从东关迁到常家沟村。据常家沟砂锅十八代传人赵锡介绍说:“赵克敬迁来时带来了整套砂锅制作技术,他利用常家沟得天独厚的砂锅原料——坩土,运用自己的祖传手艺,在这里筑舍定居下来,在距今1000多年时间里,常家沟赵姓族人就是靠制作砂锅来维持生活,并且将砂锅的手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常家沟的西沟河里原有四家窑炉,都是赵姓族人开的。分别为上西炉、下西炉、西沟炉和坟西炉。其中,西沟炉遗迹至今还保持着原貌,其他都被民居占修。在西沟炉附近的红土坡里,还可以清晰地找到那些烧窑留下的残片,根据残片材质对比和片状的薄厚,以及火力大小判定,这些残片应该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考查残片发现,上西炉和沙坡下的两个窑址过去是专做砂壶的。2009年赵锡在一个藏友家淘到一把龙字壶,薄平的壶盖上不但印有繁体的“龙”字,印证了民间传说中的龙字壶,而且壶盖的左面“平”字代表平定,右面“上”字代表常家沟的上西炉,合起来就是此壶是平定上西炉烧制而成的。此物发现证明了至少在清代康熙年间就有了上西炉。 

          村口土塄两边有许多烧窑遗迹。前几年村里在河沟修涵洞造地时,推土机就推出许多古代砂锅残片和做砂锅的工具、模具。村民赵源家明窑挖出了套着的暗窑,原来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砂锅作坊。许多成品半成品砂锅和制作砂锅的工具呈现在眼前,让人惊叹砂锅制作技艺的高超和历史的悠久。 

          在常家沟炉窑里,出类拔萃的炉窑要数赵姓族人先人赵贵全、赵志全、赵德全的石碹窑。赵姓族人祖先在娘子关外经商做买卖发达后,回村碹了三眼石炉窑。每眼烧炉窑4米宽,7米深,2米高。高不超过2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温收温,使砂锅在短时间内烘干。据赵锡回忆,三眼石碹窑中的两眼放着两个轮盘,另一眼为一个轮盘。可以由五人同时捏锅,五人做杂工。石碹窑提高制砂效率,保证砂锅的质量。 

          在常家沟除赵姓族人外,杜家的杜作整、杜作选、杜作元、杜文杰、杜汝智;陈家的陈慧仁、陈智慧、陈慧礼;常家的常珠、常巨钢;刘家的刘继功、刘招财;张家的张勇、张晋昌等也都是有名的做砂锅高手。 

          过去,常家沟的砂锅,一般是家庭式的作坊,作坊规模小,产量少。营销靠人担驴驮,主要销往周边地区和邻近省份。《南坳镇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常家沟砂货始销往燕赵齐鲁等地”。平定歌谣《卖砂锅》更是对其在河北获鹿摆地摊,销售砂锅的的真实写照。有时也采用以物易物的销售方式,用砂锅换回粮食、油料,进行第二次销售。 

          农村实行合作化后,常家沟砂锅也由分散作业转化为分散管理和集体管理相结合。村里有许多户手艺人组合在一起的一个个砂器作坊,由村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上世纪70年代,常家沟有七个砂货厂,到了80年代,村里的砂货厂逐步由村民个人承包经营,产量快速增长,并率先在平定县涌现出以经营砂货为业的“万元户”,轰动一时。 

          常家沟的砂货, 因形状不同,分为瓮、盆、锅、碗、瓢、壶、罐、灯盏、鼎等不同种类, 锅类从大到小可分为甲半锅、大全锅、漏漏锅、薄小锅、蛋蛋锅、蒸锅、火锅等;盆类,根据功能不同有普通砂盆和砂花盆和漏盆等,可以说遍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着名的当数薄小锅,薄小锅也叫小砂锅。主要用于熬米汤、菜汤和盛饭,也用于煎药。薄小锅一般都有盖,盖子呈伞状,内涩外光,盖子盖在薄小锅上严丝合缝。盖顶有一个凸出的直径约5厘米的圆托,有碗托大小,用于将锅盖随意拿放。赵锡介绍说:郭兰英唱的《夸土产》中的平定砂锅,其实就是常家沟生产的薄小锅,它皮薄而质细,内外光洁、色泽美观,很受百姓喜欢。

         

        附件下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