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小寒天气愈发寒冷,是易感人群的“危机时刻”。尤其是老人、儿童、体弱者应提早做好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预防和监测。
冬天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1.低温导致血管收缩,如果血管弹性不好,血压就要增高,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所以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在冬天要特别注意。
2.冷空气不断进入呼吸系统,容易引起气管和肺的旧病复发,如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
3.冬天很容易受凉,导致人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流感、感冒、鼻炎复发、咽炎等疾病。
4.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刺激黏膜或溃疡面,从而引起胃病复发。
5.冬天气候干燥寒冷,使得人的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容易开裂,很多人会产生皮肤瘙痒症状。
6.冬季由于水果和蔬菜吃的量相应减少,一些人容易便秘。便秘使得体内毒素增加,常常是百病之源。
7.冬天气温低,肌肉关节柔韧性变差,穿得又厚,易发生扭伤跌倒骨折事件。
冬季对慢性病患者的影响
1.糖尿病患者不宜受冻。一是受凉容易感冒,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二是要防止血管痉挛。当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2.冷空气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不一样,有家族史、体质敏感的人会严重一些。
3.气温较低时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病。尤其是溃疡病患者,可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4.血管受到寒冷天气的刺激,可能会出现收缩的情况,血压升高进而导致心脏的负荷加重,造成心血管疾病发作。
5.气温骤降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得血压骤然上升,脑卒中等意外也会接踵而至。因此,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眩晕伴呕吐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6.低温下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会显着增强,使前列腺腺体收缩,造成慢性充血,导致尿道内压力增加。尿道情况的变化又会加重前列腺液的增多,导致前列腺疾病发作,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多、尿痛以及会阴、睾丸疼痛等症状。建议前列腺增生患者,降温后要及时增加衣物,外出时不要坐在石凳上。
7.寒冷是荨麻疹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体弱者更容易“中招”。寒冷型荨麻疹的特点是接触冷水或其他冰冷物质后,受冷区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多发于露出部位。对于这类人,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最重要。外出时,尽量减少皮肤裸露,保持皮肤湿润。
8.老人慢性病患者较多,冬季应当高度注意;冬季也是儿童过敏性疾病高发季节,如哮喘、荨麻疹等等。
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在冬季规律服药,做好预防与监测
1.感冒、慢性支气管炎。保持良好通风;遵循“春捂秋冻”和“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规律,体质较差的则应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防寒,早晨户外锻炼不宜过早,一般应在太阳出来以后。日间应常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容易感冒者可服用一些益气固本中药制剂如玉屏风颗粒、扶正胶囊等。
2.支气管哮喘。有哮喘病史者应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被褥,尽量避免冷空气刺激。易反复发作的哮喘患者更应遵从呼吸科医生的意见,积极应用一些糖皮质激素吸入制剂和扶正中药来预防哮喘发作,而等发作后再去治疗的想法是错误的。
3.胃病。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如果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因此,应防腹部受凉,注意饮食调养,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更要戒烟禁酒。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恐惧、紧张、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此外,还应注意避免过多药物刺激。
4.心脑血管疾病。天气变冷,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可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脑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平时应对自己的“生命数据”如血压、脉搏等有较好的了解,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beat365官方app下载手机版_世界杯365网站打不开_365bet官网网址是多少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疗科 史春萍)